阶段性成果
所在位置: 首页 重大项目 阶段性成果 正文
【阶段性成果】严安林—《“汪辜会谈”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再考察及其启示意义——纪念“汪辜会谈”30周年》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4日 点击数:

本文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负责人严安林研究员发表在《中国评论》月刊4月号的专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外部环境塑造研究”(22JJD810022)的阶段性成果。全文共分四部分,即“汪辜会谈”历史背景的再考察、“汪辜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汪辜会谈”的重要历史作用、“汪辜会谈”的历史启示巨大。


核心观点:从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经历了“隔海对骂”和“单方喊话”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允许台胞到大陆探亲,两岸民间交往实现零的突破。为解决两岸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海协会和海基会因此成立,双方在达成“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举行“汪辜会谈”。“汪辜会谈”是由两岸授权,集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特点为一体的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的首次会谈,以“半官方”性质搭建对话协商的机制性管道,为两岸政治关系缓和奠定基础,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关键性第一步。会谈的成功举行体现出“求同存异”的精神和“务实协商”、“互惠互赢”的交往原则,展示出中国人在处理两岸关系中“行稳致远”的政治智慧。考察“汪辜会谈”产生背景、历史地位及作用,对于借鉴宝贵经验、正确处理两岸关系具有深远而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http://bj.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kindid=0&docid=106635718


《中国评论》月刊于1998年1月创立于中国香港,是唯一能够同时在海峡两岸公开发行的中文时事杂志,是大陆涉台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