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0月26日电/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利娟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发表专文《两岸经贸关系的变数及前景展望》,作者认为:民进党上台以来,由于台湾当局不断进行“台独”政治操弄,加上美国实施遏制中国战略及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转向民间性、单向性的倒退发展,台商对大陆投资呈明显下滑态势,祇有两岸贸易在逆境中波动向前发展。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总体上仍将维持现有发展格局,有利因素有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及大陆坚持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不利因素除原有障碍依然存在外,尚有台湾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及台湾当局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不断操弄“脱中融美”等若干新挑战。文章内容如下: 2016年蔡英文代表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上台执政。5年多来两岸关系陷于日益紧张对立的严峻局面,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却似乎未受到大的冲击,两岸贸易往来数据甚至还创历史新高。在这种所谓“政冷经热”表象的背后,总体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真相究竟如何?本文拟就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环境的变化、两岸经贸关系由此产生的变化特征及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环境的剧变 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两岸互动因有“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两岸关系明显改善,长期以来的民间性、间接性及单向性的两岸经贸关系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进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然而,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面对台湾当局在政治上大肆操弄“台独”、国际政经环境的剧变及新冠疫情的爆发等,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台湾当局的政治操弄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蔡英文上台执政后,为谋求“台独”的一系列政治操弄严重恶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环境。一是,台湾当局不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这一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官方及其授权渠道中断互动,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基本陷入停滞状态。原有的国台办与陆委会两部门的联系机制、海协会与海基会协商谈判与联系机制停摆后,两岸ECFA后续重大协议无法继续商谈,而且对已签署的23项两岸协议的执行也造成明显困扰。二是,蔡英文大肆操作“经济脱中”政策。配合政治上谋求“台独”,蔡英文积极操弄经济上摆脱对大陆的依赖,一方面不断紧缩原有对大陆的经贸交流合作政策,停止原有“自经区”等政策、严格限制大陆资本投资台湾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南向政策”及大陆台商回流政策等。2020年蔡英文第二任期以来,经济上除了加紧投靠美日,更加强化对两岸经济关系切割的力度。三是,台湾当局竭力阻止两岸人员正常往来。蔡英文上任以来针对大陆实施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政策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极力在舆论、法律及心理等多个层面破坏大陆惠台政策的施行。①2019年台湾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严格管制台湾民众在大陆领取居住证,对台湾民众就职大陆相关部门进行处罚。2020年进一步实施所谓“反渗透法”,钳制台湾民众的自由意志,剥夺台湾民众进行两岸交流的权利。 (二)美国遏制中国战略是恶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重大外部因素 自2017年特朗普上台,美国对华政策由以往的合作与竞争并存改变为全面性的战略竞争,采取种种措施力图遏制中国崛起。在经济方面,美国实施对华贸易战与科技战等“脱钩”策略,同时操弄所谓“台湾牌”,企图“以台制华”。这种持续恶化的外部环境为正在急谋“台独”的蔡英文当局提供了切割两岸经济联系的有利机会。一是,以应对中美贸易战为幌子,加快推动经济脱离大陆政策。2018年以来蔡英文加紧推进“新南向政策”,同时加速推动大陆台商回流政策,期望台湾在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实现“倚美脱中”。二是,配合美国对华科技战,大肆切割两岸科技产业关系。一方面,蔡英文打着“资讯安全”幌子,积极追随美国打压大陆科技企业,采取抵制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另一方面,迎合美方需求,大力支持台积电等岛内高科技企业赴美投资设厂。三是,加紧与美国在经贸政策上的勾连,力图摆脱在区域整合中的孤立窘境。为求美国启动对台经贸谈判,蔡英文不顾岛内民意的强烈反对,于2020年8月突然宣布开放含莱克多巴胺的美猪及美牛进口。11月,台湾与美国进行所谓“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并签署合作备忘录(MOU),涉及全球供应链重组合作、全球健康安全、陆资等投资审查及5G乾净网络等合作议题。12月,台湾与美国签署“台美科学及技术合作协议”,强调双方要深化现有科技合作,并拓展新的合作关系。凡此种种,暴露出台湾当局一心“入美脱中”的强烈企图。
2021年新总统拜登上台,原来各界期望美国疯狂打压中国的政策或许会有所调整,但事实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并未改变。拜登虽然没有公开宣布发动对华贸易战,但却继续实施特朗普时期的对华贸易关税、以及制造业回归等极端政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外部环境依旧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两岸经贸正常往来的突发因素 自蔡英文上任以来就不断采取措施阻止两岸人员正常往来,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增加两岸民众往来的困难,而民进党当局更是藉机将防疫政治化,实施种种措施极力阻止两岸民众往来。其一,对大陆展现强势敌意姿态,恶意制造两岸同胞分离。台湾当局不仅第一时间下令禁止口罩出口大陆,禁止医护人员到大陆及港澳地区,还竟然违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一直使用地域歧视名称“新冠肺炎”指代新冠肺炎。其二,中断两岸人员往来通道。台湾当局在第一时间单方面全面停止两岸海上客运直航航线,包括“小三通”的客运航线及“大三通”的两岸海上航线,同时大面积取消两岸空中直航航线,仅剩4个两岸直航的航点。其三,直接行政阻挠两岸民众往来。台湾当局不仅全面停止大陆居民赴台,包括不准大部分陆生回台继续学业,还以各种理由无端阻挠、拖延滞留湖北的台胞返台。民进党当局的种种做法就是要以防疫为由达到切断两岸同胞间联系的目的,这无疑是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两岸经贸往来的极大障碍。 尽管5年多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因内外环境剧变而面临极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有利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大陆方面在严峻复杂的两岸关系形势下,仍坚持推动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措施。2018年2月大陆实施“31条惠台措施”,其中有12条措施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2019年11月大陆再出台“26条惠台措施”,其中涉及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有13条,包括台资企业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5G、循环经济、民航、主题公园、新型金融组织等投资建设,同等享受融资、贸易救济、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便利、标准制订等政策,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建设等。2020年疫情暴发后,为协助台商复工复产、降低疫情对台商的冲击,大陆又在租税、社保费用及融资贷款等方面,对台商提供“11条优惠措施”。2021年3月,大陆为帮助台胞台企参与大陆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在农地林地使用、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投资经营、研发创新、开拓内销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农林22条措施”。上述大陆方面种种政策措施,获得台企台胞的热烈响应,在新形势下发挥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发展的正面作用。 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变化特征 正是由于两岸经贸关系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16年以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亦相应大为改变,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总体而言,两岸经贸关系转向民间性、单向性的倒退发展,而两岸贸易等少数领域则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继续波动向前发展。
三、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由于两岸经贸关系内外环境发生剧变,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转向民间性、单向性的倒退发展,台商对大陆投资呈明显下滑态势,祇有两岸贸易可算一枝独秀,持续在波动中向前发展。展望蔡英文任期剩余时间内的两岸经贸关系前景,其影响因素依然复杂多元,总体上仍将维持现有发展格局。 (一)未来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1.全球经济加快复苏。 尽管现阶段世界经济仍面临新冠疫情及美国持续实施遏制中国崛起战略等诸多风险变量,但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在全球推广及企业加快恢复营运,全球经济已呈现加快复苏的态势。2021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和2022年全球GDP增速将由2020年的-3.3%分别提升至6.0%和4.4%;同期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则由-8.5%提升至8.4%及6.5%。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5月也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成长率为5.8%,2022年将增长4.4%;同期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则为8.2%及5.8%。而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的过程中,中国大陆经济的恢复发展更是引人注目。据IMF的预测,2021-2022年大陆GDP增速将分别达8.4%和5.6%。台湾经济的恢复发展水平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2021-2022年GDP增速也将分别达4.7%与3.0%。由此可见,未来两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内外市场因素相对较为有利。 2.大陆坚持推动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 过去5年多来,在严峻复杂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大陆积极推动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今后大陆仍会坚持这一符合两岸同胞福祉及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目标的政策。随着2021年大陆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大陆经济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将是,按照“十四五”规划部署,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支持台商台企抓住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包括,大陆将支持台商台企拓展大陆内需市场;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帮助台商台企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带来的机遇;支持台商台企加快转型升级,与大陆企业深化合作发展。⑦凡此种种,势将彰显大陆对台更强更大的经济吸引力,有利于打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阻挠,持续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二)未来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观察未来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除了前述民进党当局政治操弄、美国遏制中国崛起战略及全球新冠疫情等问题持续存在外,尚有若干新挑战也值得关注。 1.台湾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时,台湾受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小,当局没有采取严格的防疫封闭措施,企业生产与民众生活基本维持正常,全年台湾GDP增长3.1%,这也是2020年两岸贸易能够逆势增长的原因之一。但因台湾当局一直沉溺于所谓“防疫成果”,并一再针对大陆进行防疫政治化操作,导致台湾防疫部署严重落后,入境检疫疏漏、大规模筛检能力低、防疫药物及医疗设备缺乏及疫苗紧缺等众多隐患日益加剧。2021年5月,疫情终于在台湾大爆发,全岛进入三级防疫警戒时期。岛内零售、餐饮、观光、运输及会展等服务业因此大受冲击,经济增长的风险变量随之增加。尽管在两个多月之后台湾疫情已渐趋缓,疫情警戒等级可能逐步降低,而且目前疫情对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影响还相对较小,但这波疫情暴发充分暴露出台湾当局治理能力低下,施政思维是政治利益优先,特别是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的疫苗仍无保障,因此,一段时间内台湾要真正控制疫情不易乐观。这对未来台湾总体经济,两岸经贸关系,特别是两岸人员正常往来的恢复等都将是不利因素。 2.台湾当局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不断操弄“脱中融美”。 自2020年以来,美国对华的贸易战、科技战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及原有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运行,全球供应链重组趋势加快。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全力推动建构旨在“去中”的所谓“具有韧性及安全”的产业供应链,特别是半导体等关键性产业的供应链,台湾因此成为美国主动拉拢的重要伙伴。而蔡英文当局更是迫不急待积极迎合美国的意图,加快“倚美脱中”步伐。在严格限制高科技产业赴大陆投资同时,2020年5月台湾当局鼓励与支持台积电等高科技企业赴美投资设厂,并与美方多次召开经济科技等相关会议,建立新的美台经济科技领域合作平台。2021年6月,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又与欧洲经贸办事处、美国在台协会(AIT)及日本台湾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科技产业全球供应链合作”在线论坛,商议增强供应链效能方式。尽管长期以来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形成与发展的两岸产业供应链有其稳固性,但民进党当局加大力度配合美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操弄“脱中融美”,将有可能给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带来潜在风险与破坏性。 (三)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总体趋势预测 概而言之,在2024年蔡英文任期结束前,总体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难以乐观。在民进党当局顽固谋求“台独”政治操弄下,两岸经贸关系仍将维持民间性、单向性的发展格局。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也使两岸人员往来难以恢复正常。不过,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在大陆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激励下,台商对大陆投资有望在总体下滑态势中继续逐步反弹,而两岸贸易往来在市场力量驱动下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台湾当局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不断操弄“脱中融美”,是不利两岸投资与贸易发展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