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 海涵 张爽 卢哲)11月28日,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一届“新时代两岸论坛”举行。在专题研讨环节,有学者从两岸经贸、中国式现代化等角度谈及两岸融合发展,指出在新形势下,两岸融合发展面临新的趋势,呈现出新的特点,而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也是探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实践路径的重要方面。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凌斌表示,两岸融合发展的具体内涵是在继续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凝聚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心理距离的方式,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新思路。“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从开始探索到不断完善,再到付诸实施,必然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应当通过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夯实基础。 刘凌斌认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一是要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厚植两岸融合利基;二是要强化两岸文化纽带,促进两岸文化融合;三是要扩大青年交流交往,培育两岸融合新军;四是要着力深化社会融合,拓展两岸融合场域。 南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基地、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李月在发言中分析了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她表示,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并且对全球供应链带来根本性的调整。在各种力量博弈之下,两岸融合发展呈现出新趋势。 李月表示,从宏观角度分析,2010年以前,以出口加工业为主体、“大进大出”的三角贸易模式构成了两岸经济互动的最初底层逻辑;2010-2016年,传统的三角贸易与分隔生产出现了变动。从需求角度看,台资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最终产品留在大陆市场直接消费,这一变动源于大陆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从生产角度看,“两层皮”的现象逐渐打破,出现了产业链融合的现象,这一变动源于大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台湾减少对大陆投资布局的问题也开始显现。2016年至今变局下的新融合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投资引致贸易的模式进一步式微,台湾中间品融入大陆供应链的情况更加显着;二是三角贸易进一步在生产与需求层面发生变化。在生产层面,大陆生产比重出现小幅下降,但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台商外移;在需求层面,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升。三是未来台商全球布局将进一步调整,对大陆的布局呈下降态势。 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教授严志兰在发言中谈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融合发展。她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涉台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其意义重大。 她表示,台湾同胞不能自外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缺少台湾元素。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台湾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台胞不能缺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台湾地区本身就是世界上实现共同富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之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方面台湾也可提供借鉴。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台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也有很多经验。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两岸关系融合发展本身蕴含走和平发展道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