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简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集刊》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台湾文学、冷战时期台港文学关系等。著有《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项,福建省社科基金一项(已结项);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年度诗刊社年度青年批评家等。
摘要:乙未割台之际,著名诗人易顺鼎为保台积极奔走。他不仅前后多次上书要求拒绝议和,还两度亲赴台南,支持黑旗军等台湾军民抗敌。直到日军攻陷台南,他还在与友人恽祖祁等为台湾筹饷,并联络北台的抗日义民。易顺鼎作为光宣诗坛中晚唐派的代表性诗人,他赴台之后与台湾文士有颇多诗词交往。台湾进士施士洁、许南英都与他有诗词酬答,对他咏台诗所内含的态度与情感颇为认同,称其为患难诗友。易顺鼎与台湾文人的交往,得益于刘永福幕僚吴彭年的介绍。易顺鼎亲赴台湾的保台行为,及其诗作所流露的与台民共命运的情感,从历史的角度表明中国士民对割台的反对态度。就文化心理而言,这也从源头抚慰了台湾的弃民意识和孤儿意识。
关键词:易顺鼎;乙未割台;诗词交往;施士洁;许南英;中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