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简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集刊》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台湾文学、冷战时期台港文学关系等。著有《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项,福建省社科基金一项(已结项);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福建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年度诗刊社年度青年批评家等。
【作品导读】
诗史之际 :《台湾诗乘》的文体间性与递嬗之世的士人心史
文/刘奎
【核心观点】
《台湾诗乘》是连横所编撰的台湾诗歌史,有开创之功。从文体而言,《诗乘》介于诗歌史与诗话之间,具有文体间性。《诗乘》延续了连横此前为家邦著史、保存文献的理想,它从文献搜集、补史之阙等角度弥补了正史的不足,但它也并非《通史》等史传的附庸,而是有自身的诗史传统,它延续了杜诗记载社会情状、以诗寓微言大义并深蕴历史求真精神于其中的诗史传统。《诗乘》的文体间性让它在诗学标准与史学标准之间产生龃龉,背后的原因在于诗歌本身就具有历史难以取代的功能,即记录人物心态,同时起着维系世道人心的诗教功能,因而《诗乘》有心史的性质。生成于递嬗之世这一特定历史语境的《诗乘》,也续接了诗教的变风变雅传统,寓连横等台湾士大夫的政治归属、历史大义与心态情致等于其间。
关键词:《台湾诗乘》;连横;文学体;心史;递姗之世
*本文刊载于《东岳论丛》2020年第2期;系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