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所在位置: 首页 观点荟萃 正文
【中心学者观点】信强 杨慧慧|中美气候技术合作:进程、动力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7日 点击数:

学者简介:

信强‍‍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学术兼职包括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两岸关系研究项目”(Fudan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 Workshop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联席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安全与恐怖主义研究项目”(Chicago Project on Security and Terrorism)副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边疆海洋问题研究院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等。同时兼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海峡两岸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法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咨询专家委员等。

学者观点:

中美气候技术合作:进程、动力与挑战

文/信强 杨慧慧

核心观点:气候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要素,其研发、应用及推广过程具有全球治理属性、公共产品属性、地缘政治属性和供需不平衡性等重要特征。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碳排放国,中美气候技术合作对于气候技术的进步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实现意义重大。就进程而言,中美在气候技术领域保持了长期交流与互动,双方合作也经历了“有限合作—全面深化—总体停滞—竞合同步”的阶段性历程。就动力而言,中美在气候技术领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之间的气候技术合作既是气候技术创新的必然需求,也是符合双方经济利益的合理选择,更是体现全球气候治理中两国愿意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信号。但是中美气候技术合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包括美国霸权护持逻辑下气候政策的“安全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争议,以及美国气候政策波动与易变性。在当前全球气候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美应促进双边气候技术合作,共同应对气候挑战,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关键词:中美关系;气候变化;气候技术;气候治理
‍‍‍‍‍‍‍‍‍‍‍‍‍‍‍‍‍‍‍‍‍‍‍‍‍‍
 *原文载《美国问题研究》2024年第1期 感谢作者授权


(编辑:徐崇花; 复核:徐崇花; 责编:汤若妍;编审:陈先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