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所在位置: 首页 观点荟萃 正文
【中心学者观点】张羽 苗昱菲|百年来冰心文学在台湾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数:

学者简介:


张羽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台湾研究集刊》编委;国家“985工程”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大学兼职副教授、日本爱知大学客座研究员。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品导读:


百年来冰心文学在台湾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文/张羽 苗昱菲
核心观点: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冰心作品在台湾广为传播,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也映射出不同时段台湾文学的发展状况。20—40年代,借助泰戈尔访华热、仓石武四郎的翻译和《新新》刊物的引介,冰心文学对形塑台湾青年反殖民意识和东方文明主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50—60年代,受冰心影响较大的林海音、琦君、王鼎钧、“创世纪”诗人群在参与台湾文化重建过程中,丰富了母爱主题散文、社会问题小说、“冰心体”小诗等创作,以文本模拟互文的关系,助力台湾文学发展。60—80年代,苏雪林、夏志清、余光中等学者对冰心抒情性诗文的讨论,成为透视台湾“西化”风潮下“反传统”和“反西化”问题的重要维度。90年代以来,即便在台湾“本土化”的氛围下,很多台湾作家、学者仍认同冰心是“文坛祖母”,冰心作品被编入台湾教科书,持续影响着台湾的小读者。大量第一手报刊资料和台湾作家的口述访谈表明,百年间冰心文学在台湾的影响赓续未断,并由此推动了台湾文人创造出新的文学境界。冰心文学的价值意涵及其话语延伸空间的互构关系,奠定了其在两岸文学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冰心;台湾文学;传播路径;接受;文化场域;中华民族叙事
*本文刊载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编辑:徐崇花复核:徐崇花; 责编:林悦贤;编审:陈先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