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3月至2017年10月担任台湾研究院院长。现任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高端人才计划”人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核心观点:
近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国深作客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与多位学者围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实施,共同分析讨论有关“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政策落地”的议题。
刘国深教授指出,台湾的政治现在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实际上很多政治人物是“为反对而反对”,因而说中国大陆出台这个21条是“统战”。但老百姓的体会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确确实实是方便了台湾的民众。两岸如果哪一天交通更加便利了,一定会让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而交流交往越来越密切以后,直接带来的就是两岸民众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地去讨论一些问题,而不是被误导。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台湾民众的价值也更加有可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刘国深教授还强调,中国大陆方面其实还是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创造性地作为。这次《意见》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在这方面的努力。当然,除了政府公权力部门在推动之外,两岸民间社会可以做的事情其实也非常多,有些事情可以透过两岸的民间社会去“通”。还有一些是有压力的“通”,对于民进党当局如果是不给它施加压力,很多事情它是不作为的,肯定拖着,但是只要压力够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配合得当,民进党当局在面对这样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开。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要开动脑筋,想想办法,用各种方各样的方式来促成两岸之间全方面、全领域的融合发展“通”起来。
最后,刘国深教授强调,这次《意见》的发表,表明了中国大陆将继续脚踏实地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相信未来十年,台湾民众将以取得中国大陆发放的居住证为荣,没有取得居住证将会感到不安。*原文来自厦大台研GIfTS,有所删减 点击下文原文链接
(编辑:徐崇花; 复核:徐崇花; 责编:林悦贤;编审:陈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