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所在位置: 首页 观点荟萃 正文
【中评社】陈先才:民进党当局的认知作战:概念、模式和影响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7日 点击数:

中评社╱题:“民进党当局的认知作战:概念、模式和影响” 作者:陈先才(厦门),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文科实验室“两岸融合发展与国家统一政策模拟实验室”主任;林兆龙(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认知作战是一种有影响力的作战方式。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冲突与对抗越来越转移到以人的思想为主战场的较量。民进党当局在这场大国博弈中选择站在中国大陆的对立面,积极参与西方反华阵营的认知作战,操纵媒体、资金、人员和内容等,利用控制岛内媒体的垄断地位,配合国际反华主流媒体,运用扭曲、作假、挑拨等手段对特定人群选择性投放各类媒体信息,制造话题冲突、混淆视听、改变民众的认知基础,达到攻心夺志的战略目的。尽管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花样不断翻新,议题变来变去,但其效果注定有限,更无法撼动大陆方面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的强大意志。

  2017年9月17日,美空军前参谋长大卫·古德芬(David L. Goldfein)在美国马里兰州国家港口举行的空军协会航空、太空和网络会议上首次提出“认知作战(Cognitive Warfare,简称‘认知战’)”这一军事领域的创新概念,认为“我们正在从消耗战过渡到认知战……它迫使我们向行业提出不同的问题”。①古德芬所提出的“认知战”是在美国霸权逐渐衰落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在全球推行“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升级版。2020年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就“国防”事务改革的方向议题提到“第一要加速发展‘不对称战力’”,幷提出与大陆之间的“认知战”交锋。②民进党当局把“认知战”引入“国防”事务改革议题当然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兴大国与霸权国之间的竞争引发新旧国际秩序激烈震荡,拥核国家间的冲突与对抗也从传统的武力对抗发展到以人心为主战场的较量。民进党当局在这场大国竞争中选择站在中国大陆的对立面,积极参与西方反华阵营的认知战,对内打压最大的在野党中国国民党,对外配合国际反华势力对抗中国大陆,企图达到不战而攻心夺志的战略目标。

  一、何为认知战?

  依据北约《2020年多领域作战》和美国军方《2028年多领域作战》这两份重要的战略文件,未来战争将从传统的五个作战领域即陆地、空中、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延伸至认知领域。这种认知领域的战争是集舆论战、信息战、心理战于一体的综合性超限战争。根据法国退役海军上将弗朗索瓦·杜克罗泽尔对认知战的研究,随着火箭、卫星、计算机、电信和互联网技术等新的颠覆性技术出现,以及社交媒体、社交网络、社交消息传递和移动设备技术的日益广泛使用推动了太空和网络领域的发展,北约在这些新出现的领域面临一系列挑战,进而催生了一个新作战领域:认知战。在认知战中,人的思想变成了战场。其目的在于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方式。③根据目前普遍接受的概念界定,认知战的本质是通过己方信息渠道的优势地位,垄断、操纵、扭曲信息和舆论,最终摧毁敌方人员的认知基础,达到攻心夺志的战略目的。④换句话说,无需通过物理战争,运用攻心的战术实现《孙子兵法》所记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

  自俄乌危机发生以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展开的认知战在向世人展示数据时代惊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告诉世人对竞争对手思想领域的争夺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因此,上述对认知战的本质认定相对比较狭窄,依据时代发展的实践情况,尚需进行广义的解释,即认知战的对象从敌方人员扩展至竞争对手,把渠道从平台扩展到自媒体,把组织方从竞争者扩展至利益攸关方共同协作。笔者认为,作为与物理战争领域完全不同的认知战是指,竞争者通过操纵互联网和自媒体等媒体平台,协同联盟的力量,有组织,有目的投放特选的信息和创造话题,改变特定人群的情感、判断和价值观,最终实现目标人群的想法和行动往竞争者的预设目标潜移默化改变的非武力行为。其中,物理基础传播平台,组织策划中心,特定信息与话题,目标投放人群,想法和行动的改变是认知战必备的五要素。

  二、民进党认知战的模式和特点

  虽然民进党当局自2020年5月20日在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到认知战,但实际上认知战早在2019年的“国家安全局”的《中国假讯息心战之因应对策》中已有系统呈现。⑤民进党当局认知战所要改变的思想所涵盖的特定人群包括台湾岛内、中国大陆和国际社会的民众。民进党当局开展的认知战的模式、内涵和特点如下:

  1、民进党认知战的模式

  民进党当局在开展认知战时针对不同的特定群体混合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模式。主要采取的手段有刻意扭曲、直接作假、分化挑拨、制造国际悲情等,通过创设议题“抹红”中国国民党。具体而言,民进党当局通过一系列认知战的操作,诸如将大陆对台政策及作为全部冠以“统战”的标签,企图激发台湾民众产生对大陆的“反感情绪”,通过“倚美谋独”行径企图改变大陆民众对武力统一台湾的成本认知,通过鼓吹大陆武力威胁幷形塑“国际孤儿”形象寻求国际民主价值同盟的援助。为实现这些目的,民进党当局采取的主要模式有四种:

  其一,大陆报道——媒体配合——引领风向。民进党当局的这种认知战模式,是把有关源自大陆各级政府实施的能直接让台湾民众受益的各种行政行为的新闻报道,通过岛内媒体机构或者自媒体进行二度宣传报道,刻意歪曲大陆政策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的本意,宣称大陆在岛内搞统战,煽动台湾民众拒绝来自大陆的援助或者红利,达到通过媒体二次报道、自媒体跟进等方式带动岛内舆论风向。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台湾曾经一度出现口罩、疫苗和快筛等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大陆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愿意捐赠和协助的意愿,最终都被岛内民进党当局和媒体歪曲为大陆在岛内展示抗疫的实力和优势,通过口罩、疫苗和快筛等防疫物资收买台湾民众人心,污蔑大陆在对台开展统战。民进党当局甚至把大陆实施的能给台湾民众带来切实经济利益的各项经济让利政策也鼓吹为对台统战,恶意诋毁大陆的惠台政策。民进党当局的这种认知战枉顾台湾同胞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通过自身控制的舆论歪曲大陆的方针政策,以达到防范台湾民众形成对大陆的好感。

  其二,国际新闻——当局加工——转销大陆。民进党当局的这种认知战模式,把国际上对所谓的能提升台湾地区国际地位和国际曝光度的新闻事件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涉台新闻,经过民进党当局加工为美国政府“坚定挺台”、国际社会和台湾地区一起构成“民主价值同盟”,刻意形塑大陆未来如果采取断然措施统一台湾时,国际社会能够坚定支持台湾,会一起对抗中国大陆的相关新闻解读。再通过岛内媒体、自媒体和公众号等渠道转销到大陆幷推送到个人手机端,在大陆网民中营造一种“大陆不能也不敢对台动武”的舆论导向。在这次俄乌战争期间,台湾岛内舆论配合国际舆论营造“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氛围,报道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无法获胜,遭受来自西方的集体制裁导致俄罗斯战场失利以及国力衰退等,对大陆民众夸大未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后果。甚至在美国国务院近期修改相关台湾地位的表述时采取高调宣传的态度,俨然有一种台湾地区被美国承认为一个“国家”的感觉。殊不知这是美国两党中期选举前的议题操弄而已。民进党当局通过这种模式的认知战,与国际媒体里应外合,加工涉台新闻转销大陆市场,刻意散布大陆官方不敢针对“台独”采取断然措施的虚假认知,妄图影响大陆民众的涉台舆情发展。

  其三,争议事件——当局伪造——甩锅大陆。民进党当局的这种认知战模式把台湾岛内、大陆或者国际社会发生的争议性事件,经过当局简陋的加工和篡改伪造,故意混淆视听,避重就轻,甚至放大极少数右翼思潮,把民众是否支持当局的相关决策以及是否与国际主流社会保持一致的后果和大陆的可能获益挂钩,以误导台湾岛内特定群体而骗取支持。在举行“四大公投”前夕,民进党当局为了确保争议性极大的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美国猪议题能过关,故意把民众的反“莱猪”混同为反“美猪”,再声称反“美猪”等同于破坏台美关系,不利于美国支持台湾,给大陆制造离间台美关系的机会和藉口等;为了讨好日本,民进党当局故意混淆福岛核事故中被污染过的“核废水”和“冷却水”的区别,误导舆论。民进党当局还和境外势力相配合,指挥“1450”参与中国大陆极少数网民针对俄乌危机的个人极端意见开展“大翻译”运动,在国际舆论场丑化大陆的国际形象。民进党当局这种模式的认知战实际上是通过故意歪曲、混淆某些概念,甩锅给大陆,丑化大陆,获取岛内选民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其四,当局捏造——掌握网络——散播岛内。民进党当局的这种认知战模式直接依据当局两岸政策的目标需求,捏造各类乌龙新闻,凭藉掌控岛内媒体的优势地位散播虚假消息,通过持续性的操弄图谋改变岛内民众对大陆的认知和相关思考过程和行动。最典型的事件是2021年亲绿写手林玮丰自导自演“抹红”“假讯息”的认知战被台湾网友识破,在岛内炸锅。与民进党当局关系密切的台湾地区华视新闻台近期甚至捏造所谓的“解放军攻台”假新闻,最终假借以工作人员播放操作错误为由撤销等等。民进党当局通过这种模式持续性捏造虚假信息,企图培养出反抗大陆的极端右翼倾向,消除台湾存在所谓的“草莓族”的印象,大量鼓吹台湾要“全民皆兵”,在两岸未来可能发生冲突时复制“全民抵抗的乌克兰模式”,企图削弱大陆在不得已情况下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愿。民进党当局这种通过在岛内利用控制媒体优势地位无底线散播虚假信息的行为非常危险,长久以往将培育出反对统一的极端右翼分子和右翼集团,给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2、民进党认知战的内涵

  民进党认知战的内涵花招不少。在目标上,绿营企图改变大陆民众对统一的认知,炒作武统台湾的代价;在岛内欺骗蒙蔽台湾民众,鼓吹台湾受到西方民主价值同盟的保护;在国际社会鼓吹大陆“武力威胁”,寻求国际武力与舆论支持。在手段上,控制岛内的媒体舆论,严格审查与当局意见不一致的自媒体账号,查封支持祖国统一的自媒体账号;这些“台独”势力既通过强行干预台湾电影金马奖评选、中天新闻台牌照更换等,图谋全面控制岛内的传统广电体系,也在游戏、动漫等看似亚文化的网络社区不断煽动、教唆极端情绪。⑥在内容上,通过虚假信息,歪曲信息,混淆信息甚至提前泄露相关信息,达到在岛内创设议题,带风向,培养极端右翼思潮,以影响台湾民众的情感、判断和价值观等。当然,民进党当局在实施认知战过程中设立相应的资讯指挥中心,积极动员青年群体的力量,创设“1450”或者类似“第五纵队”的组织,给予相应的报酬,幷积极引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简称NED)传播“颜色革命”的经验,和与香港地区的“港独”势力相合作,里应外合,全面拱火民进党当局针对中国大陆的认知战。

  3、民进党认知战的特点

  其一,控制媒体。民进党当局控制媒体主要方式为垄断公共媒体平台、控制自媒体与新兴传播基础网络。目前,在中天电视台被当局关闭后,岛内蓝营的主要媒体机构只剩下赵少康旗下的中广公司。民众与民进党不一致的声音基本上很难通过公共媒体平台发出来。主流大众社交平台基本上属于宣传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话语体系,自媒体机构上的个人账号经常因为言论与民进党当局主流价值观不一致或者支持两岸统一被封杀。另外,在影视与动漫亚文化领域以及民营的“星链”领域也为当局开展认知战提供基础场域。

  其二,平台运作。民进党当局还通过设立网络社群组织中心统筹指挥认知战,幷予以划拨资金、安排技术人员等方式的支持。同时,在组织架构方面,还通过创设“1450”或者类似“第五纵队”等“网络水军”,与香港地区的“港独”势力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合作,协调分享认知战的相关资讯与战果。民进党当局认知战还通过在大陆微博平台设立类似“帝吧官微”等微博账号主动出征。

  其三,议题引导。民进党当局认知战的主要内容形式是提供特定信息与话题引导。通过综合运用虚假信息,歪曲信息,混淆信息甚至提前泄露相关信息,带风向,企图改变民众认知和行为。在信息投放的时间和选择目标投放人群方面都有一整套完整的规划。有时也会根据突发的事件(如俄乌危机)和境外机构合作,开展针对诋毁大陆的“大翻译运动”;或者在重大会议前夕就中国的“清零政策”配合国际社会的反华媒体机构(如“美国之音”)有组织诋毁大陆领导人。

  其四,价值导向。民进党当局认知战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媒体与网络宣传活动改变特定人群的态度、情感和判断,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幷做出相应的行动变更。目前,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除了在台湾民众中形成“反中抗中”,博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外,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在台湾岛内的逐渐培育出要求“独立”、反对统一的极端右翼和民粹化倾向。未来,要谨防民进党当局通过在娱乐、教育、学术和社群领域的认知战进一步激化岛内“统一派”和“独立派”之间的矛盾,调动民意要求民众对“统独问题”进行站队,对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台湾同胞采取“网络暴力”等新型反人类的纳粹化行为。

三、民进党认知战的意图和动机

  作为以改变人们想法和行动为目标的思想战争,民进党当局无时无刻不在开展认知战,以抵销来自大陆落实祖国统一的具体制度性安排带给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向心力。民进党当局认知战的意图和动机明显,主要体现在台湾岛内政治、两岸关系和国际层面斗争等方面:

  1、在岛内利用认知战打击统派的信心,为“台独”思潮造势,巩固民进党的执政地位。政治既是一门协调的艺术,也是各种政治势力为追求权力和价值观而展开斗争的过程。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根本意图和动机就是企图通过思想领域的战争捕获台湾同胞的人心,以获取长期执政的资本。若民进党在内外政治斗争中丢失在台湾地区的执政权,其也将丧失政治话语权,政治权力和价值观也就成为空谈。民进党为了谋求在岛内的长期执政,刻意打压蓝营生存空间,拉拢中间选民,扩大绿营的基本盘,这是绿营为实现稳定执政的基本谋略。为此,民进党当局实施的认知战就是通过针对岛内民众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系统性打击统派也就是深蓝阵营的信心,给民众造成错觉即在岛内主张统一和支持统一是没有民意基础的,属于极其微弱的少数派,幷通过拉拢收买、网络暴力甚至启动“国安法”和“反渗透法”等政治法律措施对岛内支持统一的统派人士进行打压。民进党当局假借“转型正义”之名查处中国国民党党产就是对蓝营所采取的釜底抽薪行为,使得蓝营失去政治运作的物质条件优势。另一方面,当局还通过认知战在岛内宣传去“中国化”思想,企图切断与大陆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联系,导致岛内年轻一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对中国的基本记忆,从文化源头上培植“台独”基因。甚至通过境外新闻转内销的形式,重温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罔顾《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所确立的二战成果,为“台独”思潮提供法理依据。3月24日,民进党当局还资助个别境外涉台学者共同发表报告,“检视”中国“如何歪曲联合国1971年通过的2758号决议”,企图从根本上为“台独”思潮寻求法理依据,拔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法理基础,为“台独”思潮在岛内的泛滥造势。

  2、在两岸关系上利用认知战误导大陆舆论导向,扰乱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整体布局

  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另外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误导大陆舆论导向和扰乱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大政方针的整体布局。其主要通过国际新闻加工转销大陆的方式,形成台湾地区在两岸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夸大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等假象,图谋误导大陆民众,形成与中央政府实施的“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相违背的民意,给中央对台工作整体布局造成困难。换言之,民进党当局的真实目的就是要扰乱两岸全面融合发展的落实,阻挠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为达到这一意图和动机,民进党当局藉助新闻内容及其传播路径,宣扬美台所谓“坚若磐石”的伙伴关系,以及台湾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民主价值同盟体系。在台湾面临疫苗紧缺时,美国三位参议员旋风式访问台湾地区,宣布捐赠75万剂疫苗,后续还跟进捐赠疫苗;在两岸关系紧张时,岛内媒体还不时爆料美军陆战队驻扎台湾指导训练台湾武装力量以及一批又一批的美台军售案;还吸纳台湾参加美国主导的“首届全球民主峰会”等等。通过这些认知战,民进党当局希望在大陆民众内部形成两岸“和平统一”无望等错觉。在内容输出上,民进党当局在炒作这些议题时,还需通过适当的路径把新闻内容转销至大陆。这时,“1450”或者说“第五纵队”就起到关键作用。其利用网络间谍,在微博平台通过乔装身份,通过人工机器人设立虚假账号群发相关消息,在大陆各种自媒体,多渠道鼓吹台美关系,营造若大陆武力犯台必将形成“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格局,以及国际社会将“联合制裁中国”的舆论。其实,民进党当局采取的这种“倚美抗中”之话术想误导大陆民众的认知,最终必然是以牺牲台湾民众的健康福祉为代价,在大陆14亿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意志面前,中央政府保持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定力,绿营当局无论如何宣扬台美关系,无论如何发展“不对称战力”,无论如何研究和开展认知战,终将招致螳臂当车的败局。

  3、在国际上通过认知战大打悲情牌,寻求国际社会共同声援台湾

  在国际新旧秩序的交替期,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稳定而友好的国际环境。民进党的认知战正是盯准中国大陆对外部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国际上大打悲情牌,寻求国际社会共同“声援”台湾。台湾当局试图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在国际场域为大陆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制造障碍,给民间和官方的交流造成困难,幷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改变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民进党当局为了实现这一意图和动机,在认知战领域主要从悲情牌和国际声援角度入手。在悲情牌方面,通过放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不定期巡航台湾外海,鼓吹大陆武力“恫吓”台湾。以解放军绕台给台湾地区造成安全困扰和军事威胁为由,在岛内制造不安情绪,幷以此为由加大向美国购买所谓的不对称武器。另外,台湾当局还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散布所谓的统治台湾的都是“外来政权”等言论,营造台湾地区如同“亚细亚孤儿”形象。在争取国际声援方面,民进党当局在不断拓展国际曝光度的同时,和西方主流媒体配合,宣传台湾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价值观,标榜台湾地区为亚洲自由民主的“灯塔”,幷不断从反面丑化大陆的民主、人权成就;通过和境外势力合作,共同丑化中国大陆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竭尽全力把大陆推向国际社会的对立面;积极参与“全球民主峰会”,加入所谓的“全球自由、民主的价值同盟”,企图在大陆对“台独”分子和外部干涉势力采取断然措施时获得国际社会的联合支持,恫吓大陆。然而,民进党当局在国际上开展的认知战实际上无法改变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基本事实。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唯一一个尚未实现国家统一的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既是海内外爱好和平的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也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作为一个拥核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中央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对“台独”分子采取断然措施。这是民进党当局无论采取何种模式的认知作战都无法撼动的。

  四、民进党认知战的影响

  麻省理工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仅凭惊讶和厌恶的情绪就会使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而普通用户与机器人不一样,会迅速重新发送信息回去,因此,假信息在认知战中不是必须的。⑦也就是说,在认知战中,虚假信息其实无法真正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动,倒会伤害信息发布者的公信力。这就是为什么在俄乌危机中,公众在发现布查事件的虚假宣传后,对乌克兰和西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原因。同样的道理,在后真相时代,民进党当局系统性的认知战在大国实力博弈中很难实现其预期目标。

  1、从近期看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可能会给民进党带来一些小恩小惠

  民进党之所以对认知战见猎心喜,趋之若鹜,根本原因还在于有利可图。绿营通过认知战,民进党当局能捞取到一定政治利益及选举利益。例如,绿营往往在选举前夕通过采取“反中抗共”的策略打击国民党以骗取台湾岛内中间选民的支持,获取选举利益。由于虚假信息从传播产生负面影响到被证实有一段时间差和受众的敏感度问题。民进党当局在选举过程中,往往通过开展对大陆的认知战,即打“抗中”牌以达到选举目的。典型的表现是在2015年地方领导人选举前盛行的“台湾国护照”贴纸风波,民进党当局通过制造争议性新闻事件,在投票前夕通过绿营支持者持“台湾国护照”在欧洲部分国家无法顺利入关被遣送回来的悲伤境遇在网络自媒体传播,打悲情牌幷甩锅给大陆方面打压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以获取中间选民的支持,推动民进党赢得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境外新闻转内销的认知战方面,香港国安法通过前后,民进党当局通过认知战,在台湾社会营造“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氛围,在民众中强化“拒统”和“恐共”心理,又一次把中间选民推向民进党阵营,使得国民党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领先的情况下又一次输掉了“总统选举”。在2021年的“四项公投”中,民进党当局又通过故意混淆“莱猪”和“美猪”的区别,呼吁选民支持“美猪”,支持台美关系,又一次通过炒作两岸议题开展认知战,最终赢得“四项公投”。因此,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在特定的时期会实现其部分目标,但长远看其损失远远大于其在选举上所获得的小恩小惠。

  2、从中期看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会削弱民进党掌控的媒体公信力

  公共媒体机构和自媒体账号的公信力来自其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公众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和舆论信息。但现实中由于媒体机构和自媒体账号背后都代表一定的利益团体,具有各自的价值倾向,这种宣传报道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必然面临信息的选择问题,以便服务于其媒体的价值观,这是实践的逻辑。这也促使受众对向公众公开其价值取向的媒体和自媒体账号按照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体现了新闻言论自由。但是,民进党当局在认知战中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不对称信息会直接侵犯受众的知情权,无法取信于民。虽然,后真相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一时难辨,但是由于信息源头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自媒体网络的高度发达,民众有足够的智慧比较分析相关议题的信息来源幷分辨真假,能正确选择信息来源渠道。比如亲绿写手林玮丰的“反串认知战”被相关媒体“抓包”之后,他本人和其任职的“眼球中央电视台”以及他妻子都受到直接的伤害。民进党也在一次一次类似的假消息中逐渐丧失其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公信力。

  3、从长期看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将导致民进党陷入不能自拔的境遇

  无论民进党当局如何操弄岛内各类“统独”议题,排斥中国国民党相关的民生议题,只要没有真正促进岛内民众更加安全、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无论如何操弄民意,若不收敛这种做法迟早会被选民所抛弃,被民众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从台湾地区政治大学的选举研究中心有关两岸统独议题的趋势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偏向维持现状的总体趋势占多数,幷呈上升状态(如图一所示)。可见,民进党当局“台独”操作终究是骗取选票的伎俩。另外,民进党当局内外勾连的认知战严重破坏台湾地区民众的言论自由。基于公共媒体平台和自媒体的认知战需要提供虚假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甚至封杀与民进党当局政策目标不一致的自媒体言论账号,这种行径剥夺了台湾民众的知情权和发言权,侵犯了台湾民众的言论自由。而且,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花费巨额资金、投入大量技术人员等台湾地区公共资源,组织网络平台从岛内走向国际,主动和西方反华势力内外勾连,共同垄断互联网基础网络和操弄岛内及国际主流媒体平台。当局每年还花费巨资培养网络间谍、“网络水军”和“1450”等,长此以往民进党的认知战必然构成对台湾地区自身资源的消耗战。这与民进党当局为台湾地区2300万同胞谋求更美好生活的选举承诺相违背。

  (图一:台湾地区民众统独立场趋势分布图)
  (资料来源: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访问日期:2022年5月1日。)

  结语

  民进党当局的认知战本质上利用在岛内控制媒体的垄断地位,通过公共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以及大量的“1450”,向岛内和大陆民众散布各种虚假信息和创设各种话题,误导舆论,以企改变特定群体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行为,最终达到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然而,从宏观历史视角看,祖国统一既是两岸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与“势”一直都在大陆这边。在大陆稳步推进对台“渐进治理”、落实统一的时代背景下,⑧民进党当局设想通过认知战延缓和破坏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企图注定无法实现。大陆将通过海峡两岸经济社会文化领域高质量的融合发展进程,夯实对台湾地区的治理基础,以及构建涉台知识体系和国际话语体系,引导台湾民众识破民进党当局认知战的本质及其危害,共同助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中国的统一进程向前迈进。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128)

  注释:

  ①General David. L. Goldfein, "How is the air Force Adopting to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War on the Rocks, 2019。

  ②《就职演说》,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586,访问日期:2022年5月1日。

  ③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Imperial College, “Countering cognitive warfare: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NATO Review 2021.

  ④邱觅,《布恰事件之谜——一个发生在俄乌战场上的认知战典型战例》,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2022年05月07日。

  ⑤“国家安全局”,〈中国假讯息心战之因应对策〉,“立法院”第9届第7会期“外交及国防委员会”会议,2019年5月2日,第2-6页。

  ⑥《警惕!他们利用认知战绑架两岸关系》,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77836,访问日期:2022年5月1日。

  ⑦同③。

  ⑧刘国深、王贞威、郑振清、王鹤亭:《国家完全统一进程中的渐进治理(笔谈)》,《台湾研究集刊》2021年第6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6月号,总第294期)

*原文链接:http://www.crntt.com/doc/1063/7/9/1/106379197_2.html?coluid=245&kindid=17500&docid=106379197&mdate=081610404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