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台式‘认知作战’:概念泛化、话术运用与影响分析” 作者:苏美祥(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林中威(福州),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民进党当局引入西方“认知战”概念,幷加以泛化运用,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不断加码炒作“大陆虚假信息”,进而大肆渲染“大陆认知作战”,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民进党政治特质和利益需求的台式“认知作战”模式,成为民进党当局强化“大内宣”、外接西方舆论场、稳固其执政地位的重要工具。 自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岛内对美方亦步亦趋的“台独”势力迅速地接纳、引入幷运用“认知作战”概念,以渲染所谓的“大陆认知作战”为着力点,对内钳制舆论,对外破坏两岸关系。 一、“认知作战”的概念演变及其“台湾化” “认知作战”与所谓的“混合战”“灰色地带”“锐实力”等词汇,均源于美国在其全球战略框架下探索新冲突模式、渲染外部新威胁而提出的新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冲突形式新变化,其本质上仍是通过赋予既有事物新名称的方式,激发民众的不安全感,使其支持政客的进一步政治操作。近年来,在民进党当局主导、绿营势力操弄下,“认知作战”在岛内已渐成体系,其内涵及外延也出现较大变化,几乎覆盖了两岸交流的全部内容,幷成为民进党当局强化“大内宣”、外接美西方舆论场、稳固民进党执政地位、推行民进党“台独”理念的一大利器。 (一)“认知作战”概念:由从属到主属 根据北约相关研究,“认知战”是将人的思想作为战场,不仅改变人们的观念,还企图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作战模式。成功的“认知作战”将塑造和影响个人和群体的信仰和行为,从而为进攻方的战术或战略目标服务。在极端情况下,“认知作战”可能分裂整个社会,从而削弱其抵抗意志。①长期以来,“认知战”被置于军事手段的从属地位,直至20世纪70年代,约翰·博伊德等人将士气战、心理战提升到与物质战同等重要水平。冷战结束后,伴随冲突形式和内容之多元化、复杂化,“混合战”“信息战”“灰色地带”“锐实力”等一系列新兴概念不断涌现,用以指代同时包含宣传战、网络战、社会运动和传统战争等手段的新型冲突模式,“认知作战”亦是其中之一。20世纪末,美国空军学院等单位在博伊德OODA(观察—调整—决定—行动)循环理念的基础上,开始系统探讨“认知战”架构。2001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网络中心战”的报告,自此,对认知领域的争夺被正式纳入美国国家军事战略。但此时之认知领域主要指传统战场上“作战人员和支持人员”的意识。随后,伴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对信息战等新冲突形式的研究逐步深入,其认知战理念逐步成型,涉及范围也扩大到社会层面。 从“认知战”的运用实践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无端指责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友进行“认知战”,而西方媒体、智库率先广泛炒作的是俄罗斯“认知战”实力。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就被美方指称为俄罗斯“认知战”的结果,甚至有媒体声称俄罗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对波罗的海三国等邻国实施所谓“认知战”。②近年来,美西方也不断加大对中国“认知战”的渲染。如兰德公司就将“虚假信息”视为解放军信息战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认知战”的关键特征之一。③民进党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惨败,《外交政策》等西方媒体屡屡将民进党败因归于所谓的“大陆认知作战”。④同样,在俄乌冲突发生后,西方舆论也大肆炒作“将乌克兰与台湾联系起来”是中国大陆“认知作战”的产物。⑤ (二)台式“认知作战”:由接入到泛化 民进党当局在“安全议题”上加紧附和美方,竭力渲染所谓来自大陆“假信息”的危害。2018年,民进党面对“九合一”之不利选情,不断强化对大陆“假信息威胁”的炒作,试图藉“防制假信息”之名,掌控岛内言论、拉抬选情。2018年12月,台湾当局“行政院”推出“防制假讯息危害项目报告”,提出要通过“提升民众鉴别能力(识假)”“加快核查澄清效率(破假)”“抑制危害扩散(抑假)”和“追究‘违法’责任(惩假)”等四类手段,打击所谓“假信息”的传播。蔡英文在2019年新年谈话中声称,“来自对岸的假讯息”正在导致岛内“人心浮动”,为此将把“信息安全防护网”作为两岸关系的“三道防护网之一”。2019年5月,台湾当局“国安局”在立法机构作“中国假讯息心战之因应对策”的专题报告,呼吁通过“贯彻依法行政原则”“厚实网络防御能量”“熟稔敌我优劣态势”“寻求国际友邦合作”“截长补短主动出击”等手段应对“中国假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校正,民进党当局炮制的台式“认知作战”话术在岛内2020年“大选”硝烟中正式登场。2019年8月,台湾当局“行政院”下属相关部门负责人发文称,“中共藉由散播‘假讯息’模式对台湾进行心理及舆论系统的‘认知作战’”是一场“无硝烟战争”,需要通过使用上述打击“假信息”的四类手段加以应对。⑥此后,民进党频频指责大陆以“虚假信息”“认知作战”支持国民党及韩国瑜胜选。如民进党籍民代王定宇在社交媒体中分析“大陆认知作战”的具体步骤,幷暗示韩国瑜竞选团队正在使用这一策略。此类推文经绿营炒作后迅速发酵,加剧了国民党面临的“抹红”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的结果。作为“认知作战”理念传播的最大受益者,民进党当局在2020年“大选”后仍继续加以运用幷进一步泛化。蔡英文在2020年就职演说中公开提出,要有效防卫“网络战”“认知战”以及“超限战”的“威胁”。2021年台湾当局“防务报告书”中又引用岛内学者文章,对“中共认知战”的“危害”、目的与手段进行了系统论述,幷引入“在地协力者”等相关概念,进一步扩张了“认知作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此,台式“认知作战”的相关话术基本成形。 台式“认知作战”话术作为民进党当局转移社会矛盾、凝聚支持群体、博取外部同情,最终巩固执政的手段,在蔡英文第二任期的执政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内外事件的冲击,民进党当局愈发习惯于将不利的舆论风向归咎于大陆“认知作战”。在2021年5月岛内疫情首次失控期间,一些民进党政客就大肆炒作“大陆认知作战”,藉此转移民众不满。如台湾当局“内政部次长”陈宗彦称,大陆对台湾的所谓“认知战”“可能对台湾防疫造成威胁”。而台湾当局“总统府副秘书长”李俊俋则发文表示,“国安”单位证实,自疫情升温以来,中国“对台认知作战”再度启动,以“深化台湾内部矛盾”“延迟疫情缓和速度”“降低生产动能”“瓦解经济与股市”为目标。绿营人士甚至将社交媒体中关于扩大普筛、建方舱医院、封城以及开放大陆疫苗等正常的话题讨论,均归结为被“大陆认知作战”。俄乌冲突爆发后,蔡英文立即强调,要“全面提升应对认知作战”,应对“境外势力操作乌克兰情势,影响台湾社会民心”。2022年岛内疫情再次失控后,民进党当局再次祭出了藉“大陆认知作战”转移民愤的套路,将岛内对其防疫政策失误的批判一概归咎于“认知作战”。 二、台式“认知作战”的话术运用 台式“认知作战”主要聚焦于所谓大陆“虚假信息传播”上,被民进党当局频繁运用。相较于“虚假信息”一词,“认知作战”更为朗朗上口、具新鲜感,容易被受众接受幷形成记忆,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尝试和运用,宣传效果也较为明显。由此,炒作所谓的“大陆认知作战”,就成为了台式“认知作战”的主轴,但其语术逻辑牵强附会、漏洞百出。 (一)范围扩大化 台式“认知作战”话术脱胎于炒作大陆“虚假信息威胁”,因此,凡是来自大陆的各类信息便成为其污名化对象。如2022年有台湾青年拍摄浊水溪与黄河水融合的“滴水验亲”视频,期望藉助极具象征意义的仪式促进两岸融合。这一新闻事件自然得到大陆媒体的报导,但此十分平常的新闻宣传却被岛内绿营纳入“认知作战”范畴,台湾当局陆委会甚至威胁可能“会同主管机关依法查处”。同样,在岛内传播的大陆中文互联网内容也常常被强行打上“假讯息”“认知作战”等标签。如台湾当局“调查局”曾煞有介事将网民调侃蔡英文为“中共卧底”的言论列入所谓“假新闻案件”,幷加以大肆宣扬。岛内一些对“认知作战”的学术研究,仅仅因为部分新闻在岛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就将主要面向大陆读者的“观察者网”等新媒体打成进行“认知作战”的所谓“内容农场”,甚至刻意忽视两岸中文互联网的必然存在的互动,将相关信息最早出现在简体中文网络、发表在微信、微博和大陆其他网站作为定性“认知作战”的根据。⑦诸如此类之荒唐逻辑,民进党当局却乐此不疲,当然也会因岛内民众发现个中漏洞幷被揭露。为此,台式“认知作战”逐步引入“在地协力者”概念,声称“大陆认知作战”离不开“地面统战”支持,如果没有“在地协力者”就无法产生现实影响。这实际上为民进党当局将“绿色恐怖”由传媒领域向现实政治拓展做好了理论准备。 (二)操作行政化 台湾当局一方面通过相关部门炮制对应的“大陆认知作战”内容,如持续以“国防报告书”“陆委会公告”等形式,在岛内极力传播所谓的“大陆认知作战”之威胁;另一方面亲自参与对“认知作战”的猎巫,民进党当局一旦面临重大社会事件冲击时,就会密集炒作一批“争议信息”,以此转移民众对执政当局政策失误之关注。2021年5月岛内疫情失控,台湾当局疫情指挥部门连续以“辟谣”方式制造所谓的大陆“认知作战”氛围,陆续针对“蔡英文已确诊却未宣布”“台湾当局为卖疫苗不惜让疫情扩大”“苏贞昌涉内线交易防疫股”等一些本来可信度不高又有争议的信息,故意渲染放大,极力把民众关注重点由民进党当局的政策失误转向“抵御认知作战”。2022年岛内疫情再度失控,民众对台湾当局防疫政策落后的不满情绪逐渐在社交媒体上率先反映出来,民进党重操“认知作战”话术,如苏贞昌指责岛内艺人感慨“很多孩子走了”的言论“有很明显的操作痕迹”。同样,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台湾当局陆委会充当喊话者,贼喊捉贼,远程指责大陆发动“认知作战”。陆委会还在其例行民调中采用诱导性问题,如“中共藉由乌克兰情势,对台‘恶意政治操作及散布假讯息’,例如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等,影响台湾内部民心士气,请问您认不认同中共的作法?”⑧此类民调的问题设置以先入为主、有罪推定式的提问,对受访者和读者进行诱导,对受众强行植入“大陆认知作战”相关概念,不仅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更助长了绿营媒体、“网军”炒作相关概念的气焰。 (三)谎言“真相化” 台式“认知作战”话语缺乏逻辑、缺乏证据,在渲染来自所谓的大陆“网络攻击”“虚假信息”“认知作战”时,所举出的各类例证也往往荒诞不经、自相矛盾。在此情况下,民进党对岛内舆论的强大控制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谎言“真相化”的推手。如2020年岛内“大选”前,由于支持韩国瑜的选举材料中出现“韩国瑜是奇才”“大陆武力统一台湾”“签署和平协议,台湾民众存款由台币变为人民币”等文字,就被民进党定性为“大陆认知作战”。岛内有从事“虚假信息”“认知作战”研究多年的学者甚至声称,“不少LINE、Telegram群组中有武警加入,建群者无法理解注音文就表示可能有(大陆)民兵或武警介入的痕迹”,“大陆的武警有一百五十万人,且都受过特殊训练,可以进行网络攻击”。⑨一些被列为所谓“大陆认知作战”的“典型案例”,对其事实的介绍也往往自相矛盾。如2019年4月,岛内媒体和“事实核查机构”大肆炒作凤凰新闻“最早传出”的“陈菊受贿谣言”,有岛内学者还将此作为“大陆认知作战”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然而这位学者回顾事发时的相关新闻后,却得出相反结论,幷公开称凤凰新闻幷非最早发布相关言论的主体。⑩谎言终究是谎言,台式“认知作战”语术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比比皆是。
(四)价值对立化 西方对“认知战”相关概念的设置和运用本身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偏见,自己惯用“认知作战”,却常常指责中国、俄罗斯等是“认知战”的发起方,声称“民主国家社会更为多元,所以易于成为认知作战目标”,完全无视自身多年来致力于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在全球发动“颜色革命”的事实,将认知作战的受害者限定为所谓“民主体制”。但总体而言,西方仍将“认知战”视为一种战争理论或冲突模式,幷未完全排除其工具理性色彩。相比之下,台式“认知作战”基本抛弃了工具理性,在民进党当局运用“网军”已尽人皆知的背景下,不顾台湾当局长期污蔑和攻击大陆的事实,把大陆惠台政策、对台宣传等一概列入对台“认知作战”行列。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全面管控岛内舆论,另一方面强行渲染“境外认知作战攻击越来越强、无孔不入”。如此话术,极具“双标”色彩,但却在“民主”“自由”等价值色彩的掩盖下持续放大,最终沦为台湾当局政治需要而量身打造的名词和强化“绿色独裁”、扼杀两岸交流的藉口。 三、台式“认知作战”的影响分析 台式“认知作战”体现了“认知战”在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固有特征,且运用范围、目标指向更为广泛,即:将岛内民众作为重点对象,推进“大内宣”的同时,还将大陆民众和国际社会纳入其中,试图藉此影响各方观念、思维与行为,为台湾当局强化对内掌控、破坏两岸关系和博取国际支持提供关键支持。 (一)成为民进党当局钳制舆论的惯用话术 受岛内长期“去中国化”政治氛围影响,台湾主流媒体绿化倾向明显,为数不多的偏蓝或中立媒体也遭到民进党和岛内绿营的污名化和政治打压。近年来,随着“认知作战”标签的广泛运用,又带动了对岛内媒体的新一轮敲打和围剿。如2022年4月,台湾《联合报》报导了美国联邦参议员格雷厄姆赴台强行推销波音客机的相关消息,被台湾当局“国安局长”陈明通“严重怀疑”是“认知作战”。台湾华视在发生误报“大陆攻台”事件后,民进党“立委”也指控其为“认知作战破口”,存在“有心人士”配合大陆,为“侵入台湾媒体系统”试水的可能。即使是属于绿营媒体的“三立”、“美丽岛电子报”等,也因为曾派员参加海峡媒体峰会而遭到“受红色渗透”的质疑。在社交媒体领域,台湾当局也以反制所谓的“认知作战”为藉口,大肆打压与大陆或与岛内竞争对手合作的网红群体。陈明通声称,大陆培植台湾网红对台实施“统战”,“就是中共操作的认知作战”。岛内一些亲绿学者也极力给部分网红打上“配合大陆认知作战”的标签,甚至将主要收入来源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作为给后者“定罪”的证据。 台式“认知作战”话术的滥用行为,以及对“认知作战”“宁枉勿纵”的态度,为民进党当局动用行政资源打压乃至扼杀特定的传媒管道提供了“合理性”,从而对民进党治下本已岌岌可危的新闻和言论自由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当前民进党当局不仅提出依“情工法”统合“国安机关”,针对“中共及境外敌对势力”,搜集“认知作战”相关信息幷及时应对,还着手研究通过进一步“修法”,要求社交平台及时下架所谓的大陆“假信息”。绿营学者呼吁,应成立由相关部门与网络、媒体相关业者共同参与的“反假讯息与认知作战联盟”,全面强化对岛内媒体的掌控力。此外,民进党当局甚至打着“防御认知作战”的旗号,将触手伸向教育体系,声称将通过长期培养“媒体识读能力”,使青少年和成年民众获得针对“认知作战”的“自体抵抗力”,极力从思想源头上形塑民众吸收信息的能力和管道,强化台湾民众对大陆信息来源的不信任感,使其减少甚至停止吸收来自简体中文网络的信息,从而最终实现“台独”势力进一步强化两岸隔绝的图谋。 (二)成为民进党当局勾连外部的重要管道 民进党当局自执政以来就不断以大陆“网络攻击受害者”自称,台式“认知作战”在宣称“民主”“自由”价值上、在渲染“大陆威胁论”上,与美西方“认识作战”话术逻辑如出一辙,其操弄运作则有过之无不及。台式“认知作战”极力影响甚至扭曲西方社会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博取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同情。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背景下,西方政客、媒体反华态度愈发鲜明,对中国大陆“认知作战”的相关错误报道也有所增加。这些报道往往通过采访指定的几位岛内学者、政客,搜罗其针对“大陆认知作战”的研究成果,拼凑出大同小异的不实报导。但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在岛内的影响力,这些报道又为台湾当局炒作“大陆认知作战”、打压岛内反对言论进行背书,对青年及精英群体产生误导。同时台湾当局还利用资助的“台独”学者、媒体人,通过向西方媒体供稿、为西方智库撰写报告等形式,量身定制中国大陆“认知作战”相关信息,同时将台湾当局装扮为“受认知作战威胁最为严重的民主政体”,给岛内一些蓝营人士打上“传播虚假信息”“大陆代理人”等标签。如被台湾当局反复引用的瑞典歌德堡大学“台湾遭受假信息攻击程度世界第一”的研究结论,就是经少数岛内学者评分得出的结果。⑪由台湾当局资助的美国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成员也在接受卡内基委员会采访时大谈“中国大陆认知作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威胁”等。 在民进党当局看来,未来西方对华态度还将持续恶化,“各国官、民、学界及智库等友台力量正逐渐汇集”,因此可望通过渲染“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持续推动“反制网络攻击、抵制不实讯息之战略联盟”。而美西方国家为满足自身政治目的,也正加紧对台湾当局“抵抗认知作战丰富经验”的炒作。如“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报告指出,要“召集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台湾地区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技术专家,探讨如何协作应对中俄在‘认知作战’领域的连手,幷通过开展情报共享演习、建立新型协调机制等手段,减轻中俄‘认知作战’影响”。在现实中,Facebook、YouTube等境外互联网平台也以“过滤不实信息”等藉口强化对台湾当局的支持,不仅批评台湾当局的账号受到多方打压,正面评价两岸交流的账号常常遭到“限流”甚至封号。美西方国家半推半就地应和台式“认知作战”,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外界对台海现状和一个中国原则的认知,使海外“台独”势力同情者的民间基础出现扩大趋势。当前,一些原本对台海问题关注度不高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认为“台海地区发生冲突,会冲击以人权、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的民主治理”,干涉台海事务的民意有所增强,为区域安全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成为民进党当局裂解民意的有力推手 民进党当局豢养“网军”已是尽人皆知,不仅在“媒体和网络宣传”方面投入巨大,且其运用也存在诸多不透明之处。台湾民众党团总召邱臣远就曾指出,2022年度台湾当局总预算案中,24个行政单位仅在“媒体政策及业务倡导经费”就编列新台币18.6亿元,还有许多“内宣经费”可能隐藏在各部门“特别收入基金”等“小金库”中。⑫在具体运作中,民进党“网军”一方面以“反制认知作战”为名,强力打压对民进党当局执政的质疑之声、反对之声。如有艺人在脸书上分享“很多孩子走了”等言论、网飞(Netflix)小编制作梗图调侃台湾民众买不到快筛,都被“网军”指责为造谣幷遭到“出征”,不得不公开道歉。另一方面,民进党“网军”还屡屡被“抓包”先反串制造谣言,再大肆宣扬“大陆认知作战”。如民进党网络社群中心副主任杨敏之夫、亲绿网络写手林玮丰就被揭露先在PTT论坛留言反串“中共同路人”,后与民进党“立委”王定宇联手指控大陆“渗透PTT”。正如国民党文传会主委王育敏所言,过去民进党用网军带风向劣迹斑斑,如今竟演变成“做贼的是民进党、抓贼的也是民进党”。此外,台湾当局还通过刻意散布挑衅言论,传播虚假信息、制造争议事件等手段,挑动大陆民众对台湾社会的误解乃至反感,企图加剧两岸互联网民意冲突碰撞,进一步强化双方隔阂。 民进党当局滥用“网军”大打“认知作战”,在使本已极端的岛内和两岸舆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同时,也给部分人追随其“网军”群体、实施网络暴力等行为披上了维护“国家安全”“台湾尊严”等伪装。长此以往,网络暴力将不再是受人唾弃的行为,反而有可能被包装为保卫“国家安全”的“正当举措”,部分狂热的绿营支持者将更积极地参与岛内和两岸的舆论冲突。与此同时,伴随前述“在地协力者”概念的推广,台式“认知作战”所塑造的“绿色恐怖”将由虚拟空间逐步投入现实。台式“认知作战”强调,如果没有记者、里长、电视台等“在地协力者”的支持,就无法产生现实影响,因此“大陆认知作战”离不开“地面统战”的支持,实际上为民进党当局政治猎巫的线下拓展做好了理论准备。当下,有民进党籍民代已着手提出“两岸条例修正草案”,对配合陆资在台开展业务的“在地协力者”处以有期徒刑或幷课罚金,从而进一步将“在地协力者”概念法制化。可以想见,未来民进党当局可以“预防认知作战”“打击在地协力者”为由,纵容其支持者加紧对岛内批评者或参与两岸交流的个人与组织进行打压,最终进一步毒化岛内政治氛围,加剧现实社会冲突。 四、结语 近几年来,民进党当局和岛内“台独”势力迅速引入“认知作战”概念,幷在运作过程进行持续扭曲、反复校正,已然成为强化“绿色恐怖”、破坏两岸关系的有力工具,也给台海区域稳定增添了新的风险变量。台式“认知作战”的概念泛化与话术滥用,真正动因何在,意欲掩盖什么?从本质上讲,乃民进党当局出于一党之私,刻意裂解岛内民意,蓄意阻挠、破坏两岸民间交流,说到底是害怕台湾民众瞭解民进党执政无能之事实,更是害怕两岸同胞走近走好,害怕台湾民众瞭解大陆真实情况。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指出,民进党当局以所谓“认知作战”之说蒙蔽台湾民众,制造“信息茧房”,当作煽动敌意、仇恨和对立的“遮羞布”,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特别是台湾青年的发展空间和利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福建探索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新路的多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21BZZ086)。 注释: ①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Countering cognitive warfare: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NATO Review,https://www.nato.int/docu/review/articles/2021/05/20/countering-cognitive-warfare-awareness-and-resilience/index.html ②Cognitive Warfare: The Russian Threat to Election Integrity in the Baltic States ,Belfer Center 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cognitive-warfare-russian-threat-election-integrity-baltic-states ③Cognitive Domain Operations The PLA's New Holistic Concept for Influence Operations, RAND Corporation,https://jamestown.org/program/cognitive-domain-operations-the-plas-new-holistic-concept-for-influence-operations/ ④Chinese Cyber-Operatives Boosted Taiwan’s Insurgent Candidate, Foreign Policy, https://foreignpolicy.com/2019/06/26/chinese-cyber-operatives-boosted-taiwans-insurgent-candidate/ ⑤Shannon Tiezzi, Taiwan Watches Ukraine With an Eye Toward Security at Home,The Diplomat, https://thediplomat.com/2022/02/taiwan-watches-ukraine-with-an-eye-toward-security-at-home/ ⑥谭宗保:《假讯息之案例分析与行动策略》,《清流双月刊》,2019年7月。 ⑦沈伯洋:《中国认知领域作战模型初探:以2020 台湾选举为例》,《远景基金会季刊》2020年1月。 ⑧“台湾民意支持民主团结应对挑战、扞卫中华民国主权,反对中共对台施压及认知作战”,台湾当局陆委会网站:https://www.mac.gov.tw/cn/News_Content.aspx?n=05B73310C5C3A632&sms=1A40B00E4C745211&s=FF710DE075A5F0A5 ⑨洪浩唐、沈伯洋等:《战狼来了: 关西机场事件的假新闻、资讯战》,台北,新自然主义出版社:2021。 ⑩“陈菊贪污”假消息源头是港媒? 沈伯洋:有社团更早发出,台湾“新头壳”网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11-22/330413, ⑪被台湾当局广泛引用的V-Dem跨国调查由各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五名左右专家对特定选题进行评分,三分之二以上必须为当地居民,“数据的质量和公正性高度依赖于专家”,参见V-Dem网站:https://v-dem.net/project.html。 ⑫“当局洒大钱大内宣!24机关编18.6亿预算”,中评网,http://www.crntt.com/doc/253_14670_106188341_1_1001104130.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7月号,总第295期)
*原文链接:http://www.crntt.com/doc/1064/6/2/5/106462507_2.html?coluid=63&kindid=0&docid=106462507&mdate=09081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