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20世纪50年代港台两地同时兴起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深入研究了两地之间的诗人交往的方式和经过,及其交往的时代性,所谓的时代性即当时的冷战语境等问题。本书从钩稽、整理相关史料出发,对两地诗人交往的过程及时代特殊性作相应研究。同时,学界对该论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现代诗坛,而忽略了传统诗人,本书则将对两地传统文人的往来也略作探究。
刘奎,男。2009年、2011年先后获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1月至6月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东亚系访问学习,2016年、2017年赴台湾地区地区大学驻点研究;现为厦门大学台湾地区地区研究院文学所助理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抗战文学、两岸诗歌、冷战时期台港文学关系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诗评论》《台湾地区地区研究集刊》、《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目录 朱双一序:瞩目于台湾与香港文学的链接处 绪 论 一、研究缘起1 二、视野与观点10 三、问题与脉络17 第一章 文人交游与现代思潮 第一节 诗人交谊与文坛互动:纪弦(路易士)与香港关系考论21 第二节 吴兴华与 20 世纪 50 年代台港的现代诗34 第三节 交汇与重叠:《中国学生周报》上的“台湾文坛”46 附:《中国学生周报》台湾作家作品目录63 第二章 台湾与香港现代主义诗歌比较 第一节 翻译的政治:台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译介及其差异93 附:现代诗刊译介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统计111 第二节 都会风景与殖民经验:冷战初期香港现代诗的几个母题122 第三节 冷战中的热战:20 世纪 50 年代的台湾战争诗142 第三章 编辑、刊物与文化场域的互涉 第一节 作为编辑的纪弦(路易士)182 第二节 《中国学生周报》与冷战时期港台的学生文学与教育194 第三节 上海、台北与香港:《新希望周刊》的三个阶段207 第四章 港台传统文人圈的聚散:以易君左为中心 第一节 兼容新旧:易君左的文人圈220 第二节 想象河山:易君左与 20 世纪 50 年代台湾的纪游写作228 第三节 移 / 遗民:易君左与港台诗人的唱和交游243 第五章 走向文化共同体:交往的文化政治 第一节 “遗民”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以梁启超 与台湾士大夫的诗词唱和为中心260 第二节 幻象中的探寻: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港现代派诗人共同体274 第三节 缝合断裂:20 世纪 80 年代台湾《联合文学》 所揭载的“现代文学”290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