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 助理教授

刘奎,2005年至201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管理学双学士、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于北京大学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1月至6月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东亚系访问学习;2015年至2017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后,2016年、2017年赴台湾大学开展为期一月的驻点研究;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助理教授,两岸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战争文学、四十年代文学、两岸诗歌和冷战时期台港文学关系等。有专著《诗人革命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6年版,35万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论文如下:

学术论文:

1、《< 巨流河>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中国图书评论》,P117-11820111010日;

2、《“抒情传统”的诗学政治——读王德威<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现代中国》,第14辑,P207-2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月;

3、《鲁迅:作为精神资源——王晓明的鲁迅研究及其他》,《鲁迅研究月刊》,P35-432012年第5期;

4、《< 第三代>的两个世界》,《文艺报》,2012718日,中国核心报刊;

5、《朱自清的述学文体》,《枣庄学院学报》,P1-112012年第4期;

6、《郭沫若的翻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1924-1926)》,《现代中文学刊》,P15-242012年第5期;

7、《野性、野力和原野:作为文明再造的资源——抗战初期穆旦的诗歌写作》,《新诗评论》,P151-1682012年第2期;

8、《穆旦佚文<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辑校》,《新诗评论》,P178-1822012年第2期;

9、《“忏悔”意识与郭沫若的身份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P59-662012年第9期;

10、《慈慧殿三号时期的朱光潜》,《传记文学》,P17-26页,2013年第6期;

11、《<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题注订正》,《郭沫若学刊》,P66-712013年第4期,第二作者;

12、《历史、媒介与文学叙述:新生活运动的两副面孔》,《江汉学术》,P113-120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4年第4期;

13、《沙龙中的学院派》,《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第29期,20131231日。

14、《工业,速度,一部分事物已成传统——李建春的诗集< 出发遇雨>》,《上海文化》,P17-232014年第1期;

15、《文化批判与共同体重建》,《读书》,P101-1072014年第2期;

16、《作为方法的“文学性”》,《读书》,P159-1662014年第8期;

17、《阅读的政治:在德黑兰读< 洛丽塔>》,《读书》,P133-1392014年第11期;

18、《士绅的文学形象与政治想象——对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延伸阅读》,《二十一世纪》(香港),P11-2420154月号;

19、《总体战与动员文艺》,《文艺研究》,2016年第1期,P68-78。《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6年第3期;

20、《危机与救赎:一个新文化人的南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P47-63,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21、《母题研究与新诗解读的前景》,《中华读书报》,2016127日;

22、《“玫瑰之名”的迷恋者》,《书城》,20163月号,P76-80

23、《电影< 鬼吹灯之寻龙诀>与历史的奇景化》,《艺术评论》,2016年第4,P94-97

24、《历史想象的分歧:郭沫若与墨学论争》,《郭沫若学刊》(双月刊),2016年第2,P42-50

25、《郭沫若与汪国垣的诗词唱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27日第八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1611月;

26.现代汉诗是如何发生的?》,《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7辑(学苑出版社,201611月),P. 300-304

27、《“遗民”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以梁启超与台湾士大夫的诗词唱和为中心》,《台湾研究集刊》(双月刊),P. 94-1022016年第5期;

28.《台湾诗人夏宇的装置诗学》,《新诗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月,P155-177

29、《抗战时期郭沫若的书拓与诗词唱和》,《现代中文学刊》(双月刊),2016年第6期,P40-5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0、《现代诗人节的确立与新诗人的诞生》,《江汉学术》,2017年第1期。P59-66

31、《陈映真与理想主义之困》,《艺术评论》2017年第3期,P58-63

32、《情感教育剧:< 屈原>的形式与政治》,《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P63-71

33、《现代形式诗学的探索与实践》,《创作与评论》,20173月,P31-38

34、《抗战时期郭沫若笔下屈原形象的变与不变》,《郭沫若研究》第13辑,20173月,P28-42

35、《陈映真小说的忧郁诗学与情感政治》,《文艺研究》2017年第9期,P47-56

36、《郭沫若与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长江学术》2017年第3期,P37-49

37、《20世纪台湾视域中新疆形象的大致变迁》,《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P29-36

38、《文学如何印刻时代》,《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6期;

39.《有经有权: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的传播与建立》,《东岳论丛》2018年第1期,P148-16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