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

  李鹏,男,19739月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分别获文学学士,国际关系学硕士,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工作,现任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2011计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两岸关系和涉台外交。

  兼任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福建省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两岸关系理论福建(厦门)基地副主任,厦门台湾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厦门卫视特约评论员。

  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美“富布赖特学者”,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访问学者。2005年入选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项目,2013-2014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已单独出版《台海安全考察》、《海峡两岸关系析论》,《两岸经济互赖之效应研究》等专著,参与《台湾政治概论》、《2006-2008年台海局势研究报告》、《台海脉动》等著作的编著,已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发表各类时事评论文500余篇,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厦门卫视、深圳卫视、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媒体专访上千次。

  

个人履历

1973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

19929月,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获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969月,进入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习,获法学(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

19998月,进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后升格为台湾研究院)工作至今;

20042月,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助理;

20049月,在职攻读厦门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68月,破格获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18月,获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教授;

201112月,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26月,获聘厦门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201212月,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20139月,美国马里兰大学政府与政治学系富布赖特访问学者(至20148月)。

201412月,担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

201711月,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学术著作

独撰

《台海安全考察》,25万字,九州出版社,20057版。

《海峡两岸关系析论——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之研究》,35万字,鹭江出版社,20099月版。

《海峡两岸经济互赖之效应研究》,26万字,九州出版社,20106月版。


参著、参编、收录

《台湾政治概论》,“大陆政策、对外政策”部分章节,九州出版社,200611月版。

《2006-2008台海局势研究报告》,“台海安全形势”章节,九州出版社,20069月版。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机遇管理》,“收录论文部分”,九州出版社,200911月版。

《台湾研究新跨越·政治思辨》,“收录论文部分”,九州出版社,20106月版。

《台湾研究新跨越·两岸观察》,“收录论文部分”,九州出版社,20106月版。

《台湾研究论文精选(两岸关系篇)》,“收录论文部分”,台海出版社,20064月版。

《台湾研究论文精选(对外关系与军事篇)》,“收录论文部分”,台海出版社,20064月版。

《台湾研究25年精粹(政治篇)》,“收录论文部分”,九州出版社,20056月版。

《台湾研究25年精粹(两岸篇)》,“收录论文部分”,九州出版社,20056月版。

《台海脉动:东南卫视“海峡论坛”精编版》(20052006200720082009年),“个人节目部分”,海风出版社,2005-2009年版。

《2009中国报告文学年选》,“马英九的坎坷执政路”篇,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1月版。

  

学术论文

2016年两岸关系综述,载周志怀主编:《台湾2016》,九州出版社,2018年1月版。

“两岸一家亲”理念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瞻,载朱书刚等主编:《荆楚文化与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九州出版社,2017年9月版。

遇冷期两岸关系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走向,载曾建丰主编:《台情述评文集》,九州出版社,20177月版。

习近平对台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与实践价值,香港《中国评论》,201612月号。

“两岸一家亲”理念下“将心比心”思维浅析,《台湾研究》,2015年第1期。

制度自信、制度互信与两岸社会制度“桥接平台”之建构,《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6期。

民进党意图与美国建立互信的策略与迷思,《台海研究》,2014年第3期,第53-59页。

论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周志怀主编:《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九州出版社,20146月版,第22-30页。

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激励机制的比较(第二作者),《当代青年研究》,2014年第2期,第101-105页。

以“当局”作为两岸商谈政治定位起点之理论探讨,《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2期,第1-7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台港澳研究》,2014年第4期,第42-47页。

和平发展时期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瓶颈与突破朱显龙主编:《两岸政治谈判与和平机制》,两岸与澳台关系学会出版,20141月版,第160-164页。

2012年两岸关系综述,载周志怀主编:《台湾2012》,九州出版社,20136月版,第3-15页。

The nature of ECF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perspectives from the mainlandIn Weixing Hu edt, New Dynamics in Cross-Taiwan Strait Rel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谢长廷两岸政策论述的亮点与盲点,香港《中国评论》,201211月号。

两岸关系可持续和平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香港《中国评论》,20124月号。

台湾社会阶层关系现状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3期。

从两岸“命运共同体”到“生活共同体”:理论意涵与建构路径,香港《亚洲研究》,2011年总第62期。

剖析美国对两岸协商谈判的政策立场,《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和平发展视阙下两岸文化整合的功能与路径,《台湾研究》,2010年第2期。

民族认同、利益联结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信任深化,《台湾研究》,2010年第5期。

论“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对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之适用,《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5期。

两岸青年国际观之特点及其成因,《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10期。

海峡两岸共同利益的现实基础与维护原则,《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2期。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再思考,《台湾研究》,2009年第4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台湾研究集刊》,20094月,第2期。

“朋友·伙伴”意象下美国台海政策的局限,《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4期。

台湾难以实现政治稳定的政治文化根源,《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从“排蓝民调”看民进党政治生态的滑轨与嬗变,《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4期。

民进党当局滋生贪腐现象的政治文化根源剖析,《台湾研究》,2006年第6期。

“修宪、制宪、行宪”之争与台湾“宪政秩序”塑造中的“国家认同”,《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3期。

陈水扁应对政治危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台湾研究集刊》,200612月,第4期。

民进党当局政治危机频发的制度性因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美国台海安全战略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台湾研究》,2005年第3期。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台湾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民进党发展变革的组织行为模式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4期。

信任危机对台湾政治生态发展的影响,《台湾研究》,2004年第5期。

台湾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模式:一种综合研究途径,《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

观察台湾的立场、视角与方法,《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日本对台海安全的战略考虑及其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

两岸关系格局与台湾前途,(香港)《中国评论》,20038月号。

国际关系理论运用于两岸关系研究中的局限,《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2期。

海峡两岸安全战略的认识落差和政策矛盾,《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1期。

美国台海政策的“清晰”与“模糊”,(香港)《海峡月刊》,2002年第10期。

从陈水扁的“台独”挑衅看“台湾前途决议文”,(香港)《海峡》月刊,2002年第9期。

台湾问题与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现代台湾研究》,2002年第4期。

一本了解当代台湾政治变迁的必读之书,《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

两岸关系良性发展需要有效的政策激励,(台湾)《海峡评论》,2002年第8期。

政策激励与两岸关系,(香港)《中国评论》,2002年第7期。

台湾推动参与WHO的意图策略与困境,(香港)《海峡》月刊,2002年第6期。

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调整动向及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1期。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与“和平统一”的辩证分析,(香港)《海峡》月刊,2002年第4期。

两岸建立信任措施的可能及对台海安全的影响》,(台湾)《海峡评论》,2002年第2期。

9·11事件后美国防务战略调整对台湾问题的影响,(香港)《海峡》月刊,2002年第2期。

“统合”掩饰不了“台独”的图谋,《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主权与安全:海峡两岸的认识落差与政策困境,《现代台湾研究》,2001年第4期。

海峡两岸的利益冲突及对共同利益的寻求,《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3期。

台湾当局全民外交策略评析,《台湾研究》,2001年第2期。

台海安全关系的性质与两岸均势,《台湾研究集刊》, 2001年第1期。

  

获奖成果

1.海峡两岸关系析论,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12

2.海峡两岸关系析论,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12

3.新形势下******问题研究,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一等奖,2013.12

4.两岸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一等奖,2012.12

5.两岸******影响研究,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一等奖,2011.11

6.“两岸命运共同体”******问题研究,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一等奖,2010.12

7.关于深化……问题研究,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成果一等奖,2016.12.

8.新形势下……研究,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2018.1。


Top